•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原因解读

作者

  •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
  • 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国

摘要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抓手和基础。因此本文以湖州高校为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详细的调查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经过数据汇总和分析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明现状、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详细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大学生思想调查工作是其他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是涵养“四个自信”、“两个坚持”的首要参考条件。

“少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成才和成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到青年人中,和他们谈理想、谈人生,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文化观等状况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本次的调查遵循目的性抽样原则,选取浙江省湖州市某高校物理师范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N=180,各年级90人)。样本选择依据在于:大一学生已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共同必修课程,大二学生具备微课教学经验,其能力表现兼具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特征。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15名受访者(高、中、低能力组各5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形成数据三角互证。

1 调查概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共回收问卷116 份。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问卷星、发放纸质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并进行了人工分析。

当前湖州某高校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状况总体上呈现健康、向上趋势,未来向好。其学习态度、理性思考和践行总体向好。道德意愿和行为良好,对中西文化具有理性、全面研判,能够坚定文化自信。

2 调查问卷的呈现

经反复核实,调查问卷内容具有科学性,稳定性较好,相关计算得出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呈现出调查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呈现出的具体样貌为:

2.1 政治观与政治行为现状

在大学生的政治观和政治行为思想状况方面,我们调查了有关爱国主义、民族信仰、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社会主义理论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治敏感度等问题。在爱国主义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担当,例如在课堂上回答原南开校长张伯苓老教授的“爱国三问”时,99.8%的学生能够肯定地回答出“是”;只有0.2%的学生出于腼腆而回答缓慢。能够看出,血气方刚的青年大学生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在制度认同方面,有28.9%的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70.1%的大学生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哪些优越性;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西方制度更具优越性。可见在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深处,绝大多数愿意拥护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能够在未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方面,93.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当前全面改革开放不会失去社会主义性质”;6.9%的大学生认为无法判断出未来国家性质走向。这一数据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支持国家走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学生的入党意愿较强,动机比较纯粹。52.1%的大学生具有政治抱负,是为了党的事业而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43.8%的大学生表示是出于功利主义而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2%的大学生是为了其他原因而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只有2.9%的大学生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数据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认同党的事业。在政治信仰方面,75%的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同时秉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持观望、犹疑态度的占比20%,只有5%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无感觉。通过具体事例能够透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维护,例如当国际上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各不相同时,89%的学生相信国内官方媒体的报道;1%的学生相信国外或境外媒体的报道;2%的学生相信网友们在网上的自由评论;0.5%的学生相信街头巷尾的闲谈;7.5%的学生相信其他信息源。可见,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政治立场比较坚定,辨别力较强,为“两个维护”“四个自信”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政治参与方面,对于中央召开的历次历届会议,愿意主动从中央新闻、互联网上的官方媒体等去了解和学习的大学生占比是10%;主要从思政课堂上学习会议精神的占比是23%;被迫听从学校的组织安排去学习会议精神的占比是61%;没有兴趣、完全逃避学习的占比是6%。可见大学生在学生时代的政治学习和参与兴趣较低。在当前的时代主题和敏感度方面,47%的大学生了解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48%的大学生对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一知半解;5%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可见当前大学生对时代主题和社会的发展把握略显薄弱。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明确的政治态度。

2.2 人生观现状

对于东西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评判,大多数学生支持中国人秉持的民族精神,能够正确看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81%的学生表示:当遇到险情时,会舍己为人,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7.5%的学生表示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作出选择;只有11.5%的学生表示赞同西方首先保全个人的做法。关于选择哪一种人生类型,数据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自己愿意选择奉献的人生,并且识大体、重大局,甘愿“小我”服从于“大我”,这一部分同学能够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能够正确对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与国家关系;50.6%的学生明确表示选择奉献和索取对等的人生,对权责的要求分明;10.4%的学生不认同奉献之后再索取,他们认为索取大于奉献才是人生赢家。关于自立和艰苦奋斗精神,41%的学生愿意在大学期间创业或者勤工俭学,希望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25%的学生表示偶尔可以勤工俭学或者有能力时创业,但不能长期创业或勤工俭学,以免耽误学业;其他34%的学生表示家里不缺钱,自己不愿意参加勤工俭学或者创业,不想“没苦硬吃”。

从总体上看,学生们的人生态度较为积极,大约80%的学生乐观看待自己的未来人生前景;10%的学生浑浑噩噩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无感;只有10%的学生对人生前景比较悲观。抵制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并且树立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思想应成为思政课的一个关注焦点。

2.3 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方面,既有随波逐流的倾向,但同时又有着特立独行的一面。首先,对于民族精神,90.2%的学生认为舍己为人、舍生忘死、大义凛然等应当得到广泛传扬和认同,有9.1%的学生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等来辩证地秉持中华民族精神;只有0.7%的学生认为西方的价值观念更优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民族气节高涨,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98.5的学生认同,有1.5%的同学认同一部分。在公益认知和行为方面,82.6%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6.4%的学生表示“只偶尔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1%的学生从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道德意愿方面,高达93.8%的学生非常愿意向道德模范、英雄人物学习;有5.1%的学生只愿意做好自己、不愿意学习他人;只有1.1%的学生认为利益高于道德从而轻视道德模范和英雄人物。在日常道德行为中,遇到有人求救,78.6%的学生会出自本能直接施救;有11.2%的学生会提前想到防范措施、再去伸出援手;只有10.2%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而表示不予理睬。这表明现学生们的道德意识比以往有所提高,且比以往更敢于践履道德行为,同时理性处理事务的能力逐渐增强,情商也越来越高。对待学术诚信问题,当写作论文、做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时,17%的学生表示会完全在网上或AI里面复制、粘贴,拼凑成一篇论文等;56%的学生表示愿意主要由自己创作、同时批判继承别人的观点;27%的学生表示可以使用自己的话,将别人的观点重新组织一下,或者到AI里面去找灵感。这表明多数同学的学术态度比较端正。

综上所述,当前湖州某高校的大学生,较之于以往的观察情况,价值判断能力、道德自律能力处于逐步上升阶段,但个别也存在心理问题。

2.4 文化观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与实践的总体情况良好,能够普遍分辨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并能够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与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够高度建立起中华文化自信,并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对比。

经过访谈,大学生们比较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对诗词歌赋大会、民族节日、中华经典著作阅读、琴棋书画、中华武术等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展现出对祖国文化的认可和喜爱。其中有18%的学生喜欢并经常采用各种途径参加诗词歌赋大会,个别同学有获奖经历;9%的学生喜欢并经常参加中华经典著作阅读,例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三字经》《千字文》《史记》《楚辞》《诗经》等;有11%的学生喜欢并参加中华武术方面的课程,多数为男同学积极选择体育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多数学生都喜欢民族管弦乐器,但真正能参加民族乐器课程的只有22%的学生,愿意选择者几乎都是具有音乐天赋和乐理知识的同学;13%的学生愿意以琴棋书画类来陶冶情操,表示喜欢借助传统文化来过一种优雅娴静的生活;27%的同学表示最喜欢的是去听传统文化讲座方面的课程,但学生们更喜欢以小历史故事形式展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学生表示不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11%的学生更喜欢西方的影视作品乃至文学作品;16%的学生更喜欢西方的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16%的学生在总体上更向往西方文化;53%的学生在总体上更喜欢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荡气回肠、深厚悠远;而3%的学生认为要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还有1%的学生认为应警惕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这说明学生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要远胜于他国文化。

总之,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干部身份、专业、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其思想状况都具有不同特点。社会发展、网络媒体、人际交往能力等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也较大。高校思政课“主阵地”和课程思政“副渠道”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过程中效果显著。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3 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向好,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

第一,政治理论功底欠缺,对思政课兴趣不高。经调查,很多同学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一旦没有熟记,便回答不出制度优势;而且经观察和访谈,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政课兴趣不大,课堂上的“抬头率”也不高,尤其是在期末开卷考试的课堂上,半数以上学生会各行其事:浏览其他专业的书籍,或看电脑,或专注于手机。多数学生对于当前的新质生产力涵义、中国是现代化的内容等也知之甚少。;沈壮海(2017:111)还指出:“有关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环境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以及西方一些价值观念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冲击,例如擅长社交的学生很容易认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很自然地在网络或现实中接受各地乃至国内外的“朋友”,也会轻易受到“朋友”们意识形态的影响,缺少防范意识;此外,学生们的政治敏感度和辨别力不足:部分学生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缺乏理性分析,不能使用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有人云亦云的倾向;而且,大学生们尚未打开国际视野,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度较低 。最后,学生们对于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态度不够严肃认真、方法也不得当,没有全面、认真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举一反三。

第二,个别存在短视的人生理想问题。根据对300多名的大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一百多名大学生的访谈得知,一些大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们只能采用曾经学习过的课本里术语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未入脑、入心。在大一阶段,学生们对政治参与并不关心,甚至对参加“太湖品学”、“读书会”、“读书日”、“中华传统文化朗读比赛”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兴趣也不浓厚,而对于申请入党的原因也并不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青春,更多则是出于短期的职业规划的考量。有一部分学生未来的人生理想是“赚多多的钱”,赚钱的目的主要是享受和面上有光。虽然大学生们都知道当年周恩来总理地一句震耳欲聋地宣言: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但绝大多数当前读书者皆是为考研、考公、考编或期末考试做准备,至于考研、考公、考编之后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却很少考虑。这些都属于缺少规划、短视的人生理想。由于“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是信仰宗教的重要诱因”(吕素香,2018:108),还有个别大学生会同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去信仰宗教。

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可知,大一年级对人生理想的规划比大二年级重视,可见大一新生对一切阳光的事物都充满了新鲜、干劲和热情;由于责任意识,学生干部的人生理想普遍比非学生干部的同学人生理想要远大。

第三,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逐年缓慢上升趋势。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得知,有个别学生随时间推移,展露出极端心理现象。邓泽军(2012:114)指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互为条件且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就决定了二者必须统筹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及时疏导。

第四,价值认知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有待提升。从问卷和访谈得知,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希望过一种取舍相互平衡的人生,对奉献的理解不够深刻,与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引导有关。接近半数的调研对象对艰苦奋斗、自立精神不再完全支持。经访谈,一些学生在宿舍里拥有“公主病”,不愿意动手打扫宿舍、清洁周围的环境卫生,接受别人的服务认为理所当然;看到怀抱大堆物品需要帮助开门的人无动于衷。这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换位思考和正确的是非判断,无组织无纪律性,思想还未成熟。因此,在分析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观时还应充分关注家庭背景及周围的成长环境。

第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只看到了物质形式,忽视了精神内容;只看到了个体和个性,未掌握全体和共性,对传统文化缺乏高度的概括精神: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还会扭曲误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同时,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看法,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更喜欢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当然,很多一部分原因并不是从内心深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排斥,更多的则是出于新奇、从众、“赶时髦”甚至是简单易记的心理,因为中国传统节日都按照农历来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则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更加关注阳历日期,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些青年人更喜爱西方的节日。但长此以往,伴随从众之人的兴起,会导致“西方中心论”,成为引发颜色革命的助力。此外,网络带给学生们多元的文化形态,梁钦(2025:94)指出:“教育者和学生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技术束缚的风险,信息噪音、算法偏见等负效应的现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用网价值观与网络良好习惯的塑造。”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观,乃至抵制网络多元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根据上述思想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逐步引导、改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探索提升的路径,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08-113..

[2]吕素香,张德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06-110.

[3]邓泽军.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统筹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6):113-117.

[4]王丹.2019年度大学生道德观与道德行为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99-103.

[5]梁钦,杨慧梅.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异化与重构——基于全国6万余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62(02):94-102.

参考

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08-113..

吕素香,张德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06-110.

邓泽军.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统筹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6):113-117.

王丹.2019年度大学生道德观与道德行为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99-103.

梁钦,杨慧梅.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异化与重构——基于全国6万余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62(02):94-102.

作者简介

  •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
  • 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