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摘要

本研究在大思政视野下,构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模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机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采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建构了由政治认同、专业素养、创新品格融合而成的能力结构框架,构建了包括问题诊断、理论建构、能力结构的综合理论模型。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65%的高校实施了大思政教育,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满意度为58分,就业创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严重程度得分为75分。本研究识别出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融合中存在的6个成因,包括制度障碍、实践障碍、认知障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缺乏顶层设计、部门协同机制缺失、教师能力缺陷等深层次原因。本研究为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提升为一种融合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等十部门明确提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意见[1];数字技术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2]。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我们应当探索新的能力形成体系。

"三全育人"改革对高校立德树人具有积极意义[3],对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4]。部分研究关注了就业偏好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5],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提升机制研究[6]。上述研究多从单一视角展开,忽视了大思政视域下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系统性理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协同机制尚待探索[7]

核心研究目的是构建基于大思政视角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模式,并探讨实践中的主要障碍。立德树人是根本原则[8],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政策意见是保障[9]。方法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大思政视野下重思就业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构建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提出基于能力素质培养的创新模式[10]。上述研究符合三全育人改革要求[11],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同频提升[12],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1.1 大思政格局与高校学生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大思政格局是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而提出的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大思政格局打破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狭小圈子,注重发挥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学生发展呈现出发展眼光长远、思维方式多元、价值追求个人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学生不仅需要学到过硬的专业本领,还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人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大思政格局的育人理念相契合,这为两者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思政育人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改革为思政育人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改革契机和制度保障,通过一系列育人机制的改革创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

1.2 就业创业能力的大思政内涵与结构体系

就业创业能力是大思政视野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提升,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育人色彩。就业创业能力可以被赋予新的含义,即在大思政背景下,拥有红色基因、过硬素质和风格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体现了人才培养规律和立德树人要求。

就业创业能力是大思政视角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基于大思政背景,就业创业能力由政治认同、专业素养、创新品格三类能力构成,如表1所示,三者相互支撑、协调统一。

能力维度 大思政内涵 核心要素 培养目标 评价指标
政治认同能力 价值引领 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坚定理想信念的创业者 政治素养评估
专业素养能力 知识赋能 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专业过硬的从业者 专业能力测评
创新品格能力 实践塑造 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抗压能力 具备创新品格的建设者 综合素质考核
Table 1.

三个能力维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协调发展机制,确保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1.3 大思政驱动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理论模型

本研究构建了大思政驱动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以育人为主线,学生为载体,现状诊断为抓手,能力结构再建构为突破点,系统构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理论。

Figure 1.

该理论框架凸显了大思政驱动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要求,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为高校做好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图1:大思政驱动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理论模型流程图

2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现状与障碍分析

2.1 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大思政实践现状

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大思政背景下面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400余所高校将不同程度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并非所有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高校已经形成了融入式教学模式,将价值引领和职业规划有效结合起来,有的高校则仍然处于浅层次融入。

学生思想政治与就业创业能力的融合存在不平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思政教育很有必要,但在具体工作中,价值追求与功利追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协同效应尚未真正释放。

不同类型高校探索模式各异。综合性大学普遍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理工类高校普遍注重创新实践,师范类高校普遍注重师德培育,职业类高校普遍注重技能和品格的融合,但整体上成效并不显著。

2.2 大思政视域下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障碍

对某省市6高校(其中综合性大学2,理工类高校2,师范类高校1,职教类高校1)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大思政视域下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3项,即: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合不深,高校目前大多还处于外在融合层面,尚未实现深层的价值融合。学生价值追求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张力较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现实功利之间的冲突影响能力发展的协调性。教育供给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课程与师资等教育要素不匹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如图2所示,上述障碍影响和制约着大思政作用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Figure 2.

注:5分制。理想值(期望值):政策目标、专家期望值。实际值(问题程度):调研反映的实际问题程度。融合深度、内含张力、结构性矛盾分值越高,就业创业能力整体培养问题越严重。

2.3 障碍形成的多维度原因解析

通过对上述障碍进行深入分析,其具有多角度的深层次原因。从制度上讲,大思政格局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顶层设计缺失,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从实践上讲,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强,课程融合无统一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从认知上讲,对大思政育人价值缺乏深刻理解,理论宣传不到位,实践探索缺乏总结。如表2所示,这些原因相互作用,影响了大思政视域下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总体效果。

原因层面 具体原因 对应障碍 影响程度 典型表现
制度层面 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 融合深度不够 政策碎片化,缺乏统一标准
制度层面 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 结构性矛盾 就业部门与思政部门各自为政
实践层面 课程融合标准不统一 融合深度不够 思政元素融入形式化
实践层面 师资队伍能力不匹配 教育供给矛盾 教师缺乏跨领域素养
认知层面 价值导向理解偏差 内在张力问题 功利导向与理想信念冲突
认知层面 大思政理念认识不足 融合深度不够 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深度理解
Table 2.

3 讨论

与许多研究从单一视角分别关注思政教育或就业创业教育不同,本研究首创性地整体性建构了大思政视域下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理论体系。与张学文等人的研究重机制不同,本研究重能力结构建构:与马红梅等研究注重协同模式不同,本研究强化了价值引领地位。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能力的传统技能观念,将思想政治底蕴融入能力的培养环节,为大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研究提出的三维能力结构,可供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操作,模型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的不足是:调研的省市高校范围窄,难以反映普适情况,缺乏长时间限跟踪调研和实验,对于模型实践效果缺乏评估,本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将扩大调研范围,开展跨区域调研,增强测评工具和评价体系,开展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大思政教育研究,为完善理论体系提供支持。

4 结论

本研究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取得突破。文章构建了由政治认同、专业素养、创新品格构成的能力三维结构体系,提出了问题诊断、理论构建、能力提升的综合理论构架。调研发现,高校大思政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覆盖率仅为65%,学生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满意度为58分,能力结构融合深度这一问题严重度达到75分。研究发现6个关键成因,分别是:制度障碍导致融合动力不足,实践困境导致融合质量不高,认知偏差导致融合意愿不强。这些成因可为破解阻碍融合的深层次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理论框架可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思路;能力结构可指引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方向;可直接应用于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高校可依据能力结构,整体设计并构建"思政+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依据三维能力结构,分别设置"政治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教师结构;依据能力结构三维要素,设计"价值认同+能力达成+实践成效"评价体系,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科理论融合不够,与政策变化和社会发展脱钩,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大思政教育发展需要。未来研究可加强多学科理论融合,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探索大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2(8): 1-8.

[2]王易, 等.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 40(2): 15-22.

[3]刘向东.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实践路径与体系构建[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 45-51.

[4]李明华.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8): 78-85.

[5]秦艳龙,蒋承. 就业偏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20-23.

[6]张学文, 陈丽娜.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提升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1): 67-72.

[7]马红梅.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4): 89-95.

[8]王晓明.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创新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7): 56-63.

[9]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 教高〔2020〕3号, 2020-06-03.

[10]李建华, 周润智. 基于就业与成长需要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12): 45-52.

[11]陈宝生. 以"三全育人"改革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J]. 求是, 2020(20): 48-53.

[12]胡海建, 孙丽萍.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协同提升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 78-84

项目课题: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25]GHBZX0201)

课题名称:“大思政课”赋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参考

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2(8): 1-8.

王易, 等.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 40(2): 15-22.

刘向东.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实践路径与体系构建[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 45-51.

李明华.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8): 78-85.

秦艳龙,蒋承. 就业偏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20-23.

张学文, 陈丽娜.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提升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1): 67-72.

马红梅.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4): 89-95.

王晓明.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创新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7): 56-6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 教高〔2020〕3号, 2020-06-03.

李建华, 周润智. 基于就业与成长需要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12): 45-52.

陈宝生. 以"三全育人"改革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J]. 求是, 2020(20): 48-53.

胡海建, 孙丽萍.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协同提升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 78-8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