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段德法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摘要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价值观塑造与社会性发展重要载体。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关键期,情境教学法能通过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之中深化情感体验。本文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德法课中的实践应用,深入分析其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以及塑造法治和道德观念的积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情境教学法能显著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培养学生初步法治观念,为小学德法课程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步,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愈发重要。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的教学使命,而传统单向输出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何将抽象的规则与概念变得生动易于理解,让德法教育“落地生根”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体系,为教学提供新思路。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象化、互动性的场景中体验和学习,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本文聚焦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期望能够为课程提供可参考教学策略,推动向核心素养导向型课程转化。

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段德法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1 情境教学法与德法课程内容特性契合

情境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用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情境教学法打破课堂单向授课方式,为师生提供良好交流方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提高理性认知,通过情境感悟知识,引起情感共鸣。情境教学中多资源的整合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讲授,能在多途径的渲染中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情境教学法模拟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引领学生在实践之中增强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1.2 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低段学生发展要求

小学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更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情,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体验。情境教学法尊重儿童本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恰如其分的情境可以吸引孩子积极参加,让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学氛围融洽,也能提升课堂的效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将抽象生硬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同时,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2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段德法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2.1 合理借助多媒体,营造丰富情境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已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仅依靠教师口头讲述与课本展示内容,不能动态展现教学内容,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激发。教学中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能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从“教”转变为“学”,帮助小学低段的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身的认知能力,活跃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效果。

如教师在《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个单元课程教学时,合理使用多媒体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抽象的环保概念变得形象和生动,还能很好地创造出与学生们生活接近的实际情境。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围绕《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教学内容,从网上筛选出相关的教学材料,内容主要与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相关,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发现性学习,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一想:“你们在公共场所见过哪些不好的行为呢?”“为什么乱按电梯按钮是不对的?”“如果你是视频里的小孩会怎么做呢?”当学生处于适当的教学情境时,教师再来引导、启发学生,注重思维引导开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课堂平台,进一步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能更好帮助小学低段的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白道理,培养自身的公共道德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如判断在公交车上行为的对错,或者抢答公共场所文明礼仪的题目,相关的趣味游戏在检验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同时,又能让他们在玩的时候更加了解在公共场所相关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游戏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2 创设自主活动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情感体验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教师通过创设出相关的自主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感知,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法治思想的认识理解,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情境体验,让学生跳出课堂局限性,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课堂变得更加鲜活。

以《我们好好玩》这个单元为例,除了传统游戏,教师可以创新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自主活动,如让同学进行安全小卫士角色扮演,在模拟公共场所里自主发现和改正不安全行为,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这样的活动既有趣,还能让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学到安全知识。在《绿色小卫士》单元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扩展情境,让学生们扮演各种环保的角色,如环保志愿者或者垃圾分类引导员,通过模仿现实中的环保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加环保行动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自主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规范和法治力量,培养他们自己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探索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而老师则为引导的身份对学生展开启发式的深入教学,也是情境教学的范畴,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会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不仅能在轻松环境中学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成长为有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好公民,教学模式的改进,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2.3 结合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教学要深入学生心灵,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从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情境教学法也体现在其“教学做”相统一的思想观念点之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准确把握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将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直观情感,拉进学生与现实生活距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教学知识理念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生活化教学。

在讲解《我们的节假日》这一单元时,借助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与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节假日的文化意蕴,并培养学生对传统的尊重与热爱。为让学生真切感受节假日的独特氛围,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春节为例,策划“迎新春,体验传统”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尝试手写春联,感受笔墨间的祝福与期望;亲手包饺子,体会团圆饭的温馨与和谐;动手贴窗花,用剪纸艺术装点节日的喜庆。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春节的传统习俗,更在无形中传递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创设情境时,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关联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在较为轻松且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环境下学习,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合理运用生活情境,创设趣味情境,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除了体验活动外,教师还能开展节假日文化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节日,通过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集、询问家人等方法,了解节日的历史来源与文化意义。在探索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本事,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节日里藏着的文化价值。活动完成以后,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拿着自己的成果相互交流,这种分享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在集体交流中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2]。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依托于真实情境,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生中提取生活经验,又能在生活中得到教育,用真情实感走进生活。

3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段德法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情境教学法将复杂的知识转化得形象生动,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感受与理解文本中晦涩难懂的知识,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学于乐。教师也能在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能力。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都有了很大提升,通过模拟公共场所与角色扮演等情境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立体。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自主体验和探索,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增加,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而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之中,学生为学习的第一人,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领悟,为学生发展服务,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法治道德观念

情境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法治道德观念上效果显著,借助多媒体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观看视频、参加互动游戏等,更加直观理解与学习公共场所相关行为准则、环保意识以及法治精神。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化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情境之中体悟道德与法治精神内核,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以实际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价值观,鼓励小学低段的学生接纳自我与他人,完善自我知识系统,将所学知识外化到日常行为中。教育并非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4],当情境教学法将法治精神与道德准则融入孩子们心中,规则、尊重、责任意识将不断生根发芽,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感受、领悟与成长,结合生活情境探寻节假日文化,对处于丰富情感、提升表达关键时期的小学生体验、感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学生不仅更能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感受文化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对于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增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也能起到关键作用[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要,提升学生参与度成为提升教学成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情境化教学以其独特的创新方式,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要义。情境化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为培养能够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未来之星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洪波.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境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20.

[2]吴卫君.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的行动探究[J].知识文库,2020(17):42-43.

[3]池金章. (202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3(03), 10-12.

[4]张晓辉. (2021).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思辨"的设计载体与课堂初探. 世纪之星·小学版, (28), 111-112.

[5]庄严.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2):55-56.

个人简介:姓名,张成洪,出生年,1977年,性别,男,籍贯,四川泸县,民族,汉,单位,泸县百和镇土主学校,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游戏化教学与情境式学习

单位邮编,646117

参考

吕洪波.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境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20.

吴卫君.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的行动探究[J].知识文库,2020(17):42-43.

池金章. (202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3(03), 10-12.

张晓辉. (2021).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思辨"的设计载体与课堂初探. 世纪之星·小学版, (28), 111-112.

庄严.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2):55-5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