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新时代赋能民间玉米叶手工工艺品传承与弘扬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摘要

玉米叶手工艺品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独特的生态智慧与民间审美。面对技艺失传、人才流失与市场萎缩等现实挑战,传统工艺亟需在新时代中探索活化路径。本文从玉米叶工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出发,剖析其传承困境,提出系统化人才培养、设计创新赋能、数字化传播拓展与区域产业融合等多元策略,以期构建兼具传承性、生命力与社会价值的非遗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续动力。

引言

玉米叶手工工艺品属于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的重要代表,现代化进程加快之后,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传承困难和发展的瓶颈状态[1]。当下,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工作,为民间工艺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本文着眼于新时代的背景,探讨玉米叶手工艺品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途径和创新策略,促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活态传承并持续发展[2]

1 玉米叶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玉米叶手工艺品源自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玉米作物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福建沿海地区时[3]。随着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大,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认识到玉米叶具备韧性强、纤维细腻、柔韧性佳等特点,便逐步发展出独特的加工方法。玉米叶工艺品蕴含着中华民族“取之自然,用之有道”的生态智慧,农民把原本可能被丢弃的作物副产品变成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器物,这体现出古人朴素而深刻的循环利用理念[4]。从工艺角度讲,玉米叶制品的制作工序较为繁琐细致,包含采摘、晾晒、分选、软化、漂白、染色、编织、定型等诸多工序,每一道工序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当地知识和技术秘诀,彰显了劳动人民对材料特性的认识。玉米叶工艺品装饰图案大多来自民间吉祥图像与乡土题材,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图案的布局讲究对称均衡但又不乏变化,颜色运用朴素典雅,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和而不同”的艺术观念。从文化象征角度看,玉米叶工艺包含着农耕社会对于丰收和富足的祈福愿望,体现了农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诉求。在传统节庆习俗当中,玉米叶制品经常当作礼仪物品呈现出来,像婚嫁时的嫁妆箱笼,祭祀时的供器,春节期间的装饰物等等,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关键承载物。从区域文化特征来讲,我国各地的玉米叶工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北方地区重视实用价值,造型比较粗犷大方;南方地区更加看重细致装饰,风格比较婉约灵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玉米叶工艺融合了民族图腾和宗教信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表现。玉米叶手工艺品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物质遗存,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产智慧与创造能力,是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综合反映[5]

2 民间玉米叶手工工艺品传承与弘扬非遗技艺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传承主体断层严重,人才梯队建设滞后

当下玉米叶手工工艺品的传承主要依靠少数有经验的老工艺人,呈现“老匠人撑台面”的单一结构,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梯队和后备力量。因为该项技艺以前是靠家庭或者村落口耳相传,缺少正规教育和职业化培训途径,年轻人大多没有兴趣或者觉得就业吸引力不大,就去外面打工或者到城市打工,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复杂又耗时的传统手工技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今消费文化快速变化,青少年对农耕文明和手工艺术的认同感普遍不足,很难产生文化情感联系,加大了传承断裂的可能性。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和非遗机构虽有短期培训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但缺少可持续机制和系统课程,培养成果难以形成稳定的青年传承人群体,造成“技艺还在,人却不足”的被动局面,长远发展隐患明显。

2.2 市场接受度有限,产业化路径不清晰

玉米叶手工艺品一直处在地域性的小规模生产状态,没有稳固的市场系统和有效的营销途径,产品缺少附加值,很难得到资本和社会资源的投入。现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功能性、美学性和品牌认同有着更高的需求,玉米叶制品常常因为造型传统、功能单一而不能引发持续的关注,只能停滞在乡村集市和节庆展销这样的初级层面。很多从业者缺乏品牌观念和产品设计能力,无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起来,产品很难进入主流消费市场。产业链条上没有形成从原材料采集到工艺制作再到包装销售、品牌宣传的一体化链条,多数工艺人还停留在自销或者线下散单的阶段,抗风险能力弱。而且玉米叶产品受材料储存性、工艺周期长、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很难做到标准化、规模化复制,进一步限制了其商业化的空间,陷入“市场看不见、工艺传不下”的困境。

2.3 技术文献匮乏,工艺体系缺乏系统记录

玉米叶工艺技法多样,多为民间师徒口传心授,缺乏成套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保存,导致技艺碎片化、知识断层现象显著。老一辈传承人去世或退出实践领域时,往往导致一类工艺技巧、造型样式乃至整道工序失传。尽管一些高校和非遗机构已经开始采集这些资料,可是绝大多数只是简单介绍并陈列展品,很难做出深入的研究成果,系统性研究缺位严重,从而限制了其进入教育、研究和推广体系的可能性。目前,学界对玉米叶工艺的研究多以民俗视角或工艺美术的角度进行宏观描述,对于工艺操作步骤、造型语言、工具变化、技法演变等细节梳理并不清晰。而且数字化资料库的建设进程较慢,大多数资料保存在地方文化馆或者个体传承人手中,无法共享利用,玉米叶工艺陷入“文化资源化而非活态传承”的悬空状态,不利于活态保护理念的落实。

2.4 政策支持分散,保护机制存在执行落差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资源有限、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更愿意扶持知名度高或者文化符号性强的非遗项目。由于玉米叶工艺传播范围小、群众基础差,很难得到优先资源倾斜。另一方面,即使被列入地方非遗名录,扶持措施也多为短期的展示、宣传,并没有专门针对玉米叶工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比如资金支持多集中于节庆活动、展演场合,对日常创作、市场开拓、培训体系等核心环节重视不够,造成资源投入与技艺实际需求不匹配。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薄弱,部分非遗项目存在“挂牌无实”、“传承人空挂”等现象,导致非遗传承生态的整体建设受阻,在此大环境下,玉米叶工艺很容易陷入“有政策、无抓手”的尴尬境地,失去利用政策力量进行转型升级的机会,难以建立起可持续的保护机制和发展空间。

3 新时代赋能民间玉米叶手工工艺品传承与弘扬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的策略

3.1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技艺传承从“自发式”向“制度化”转型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重塑传统工艺传承逻辑,把过去那种零星的师徒制学习慢慢转变为专业的、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依靠地方高校、技工院校以及非遗传习基地,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玉米叶工艺课程和工作坊,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操作+项目研修”的课程体系,使学员们既能学到传统技艺,又能掌握文化解读、艺术设计、市场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非遗传承人导师制”,促使那些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工艺人走进教育体系,担任客座教师或者项目指导者,从而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现实认知和文化认同。还要设立政府专项奖学金和青年创艺基金,促使高校毕业生和返乡青年投身玉米叶工艺的学习与再创作,激发他们创新与融合的主动性。在人才梯队培育方面,要从工艺初学者、进阶型人才、区域传承骨干再到国家级大师,分层次、分类别地展开定向培训、进修提升和技能认定,塑造起从入门到专家的成长路线,保证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3.2 推动玉米叶工艺“创意+设计”融合创新,提升非遗产品的时代价值

面对玉米叶工艺品存在形式单调、功能受限等问题,要积极采用现代设计观念及生活美学,促使传统技艺由“材料再利用”迈向“文化再设计”。其一,可以召集艺术设计师、工艺传承者、乡村创客等各方人员形成协同革新小组,就产品外形、色彩组合、构造更新以及功能转换展开合作研究,把玉米叶材质的天然韧性与纹理美感转化为当代家居装饰、节日礼品、文创饰品之类的生活用品;其二,还要深入探寻玉米叶工艺品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和民俗传说,联系生肖、节庆、地域图腾等要素进行IP化表现,让产品具备讲述能力与文化识别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感情认同和购买意愿。在设计方法上可以使用模块化组合、可持续结构、环保染色等方式来实现生产标准化的同时又保持环境友好性,还可以建立非遗工艺设计研究中心或者创意孵化基地等,吸引高校的设计专业人员、文创机构等多方面主体参与到玉米叶工艺品的现代转化中来,形成“原始工艺+跨界设计+市场对接”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传统技艺在审美、实用和文化之间的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

3.3 激活新媒体传播资源,拓展非遗技艺的传播维度与社会认同基础

在信息时代,要顺应媒介环境变化的潮流,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图文社交平台这些数字化工具,打造多样化的传播阵地,为玉米叶工艺提供更多的传播空间以及让更多人了解它的途径。一方面,可以让当地的文化部门带头,号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通专门的账户,用“技艺展现+人物经历+生活情境”融合起来的内容形式去做日常更新,让大家通过身临其境的观看了解制作流程,体会匠人的情感,并加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应该推动当地的高校同媒体机构携手,举办一些有关玉米叶工艺的纪录片、互动短剧、知识普及类短视频等创意传播项目,靠内容本身来提升传播的深度和力度。在传播受众上,要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和中产家庭两大人群,以动漫风格、亲子互动、节日仪式感等传播内容,提高青少年和中产家庭对玉米叶工艺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消费偏好,推动“线上展览+虚拟互动+数字藏品”等新形态传播项目建设,让观众在虚拟空间内实现“看、学、买、藏”非遗体验,设立玉米叶工艺数字传播扶持专项,扶持具有潜力的创作者、团队和平台运营者开展内容创作、账号孵化、品牌塑造等工作,形成多层级、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传播生态,让玉米叶技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和生活语境。

3.4 打造区域产业链闭环,推动非遗技艺融入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体系

玉米叶手工艺品的本体特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地域资源、民俗传统以及乡村产业环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将该项技艺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区域经济战略与乡村振兴规划之中,打造“非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首先是以典型产区为依托,创建玉米叶工艺特色产业园区或者创意工坊群落,集技艺展览、产品制作、游客体验、品牌孵化于一体,促使从单点传承走向产业集聚。就基础配套而言,应当保证原材料种植基地、仓储物流、产学研合作空间等要素的配置,做到从田间地头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整合,在文旅资源整体打造上,要将玉米叶工艺融入区域文旅资源,谋划非遗集市、节庆巡游、手工艺体验营之类的互动项目,引发游客参与兴趣,延伸消费路径并拉长停留时间,进而形成文化经济与社会效益联动增长。同时要成立地方非遗品牌联盟,对接农产品、食品、文创礼品等产业,做到跨品类联动营销,形成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推广的区域品牌体系。在政策扶持上,推动“文化+财政+农旅+妇联”等多部门联动,为产业链发展提供金融贷款、税费减免、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支撑。最终,把玉米叶工艺从“传统手艺”升级成“综合文创产业”,成为文化振兴、乡村建设及百姓增收的纽带和载体。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玉米叶工艺品作为深具地域性与文化温度的非遗形态,其生存与发展不仅关乎一项手艺的延续,更关系到传统智慧在当代的转化与再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唯有打破固有边界,推动技艺融入教育、设计、传播与产业等多维体系,才能实现从文化记忆向社会实践的有效转化。未来应持续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公众文化认同,共同推动这项珍贵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深层的文化共鸣。

参考文献

[1]薛秀云.数字化生存语境下漳州非遗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J].东南传播,2024,(08):69-73.

[2]罗运毛,肖玮.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挑战、机遇与策略[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36-140.

[3]段笑旭.新媒体时代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J].名作欣赏,2024,(23):106-108.

[4]朱栋霖,朱恒夫,周锡山,等.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作为非遗的昆曲(笔谈)[J].戏剧艺术,2024,(04):1-18.

[5]廉杏.浅谈非遗传承与创新——探索平定黑釉刻花瓷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4,(15):32-34.

作者简介:王蒙蒙(1987.6—),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

参考

薛秀云.数字化生存语境下漳州非遗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J].东南传播,2024,(08):69-73.

罗运毛,肖玮.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挑战、机遇与策略[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36-140.

段笑旭.新媒体时代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J].名作欣赏,2024,(23):106-108.

朱栋霖,朱恒夫,周锡山,等.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作为非遗的昆曲(笔谈)[J].戏剧艺术,2024,(04):1-18.

廉杏.浅谈非遗传承与创新——探索平定黑釉刻花瓷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4,(15):32-3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