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道德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初探

作者

摘要

网络空间作为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域,是高校信息交流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促进校园和谐、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教育管理和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道德教育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的引领作用。然而在高校实际的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多维度的道德困境,必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引领机制加以规范。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社交软件为载体,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道德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是个人在网络空间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潜在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和反映[2]

1 道德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针对为什么建设网络道德,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强调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3]。互联网具有开放、高效、共享等诸多特点,极大地便利了网民的日常生活,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网络空间并不是极致完美的,存在隐蔽性、虚拟性、随意性等弊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隐私泄露、网络欺诈、侮辱谩骂等网络乱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青年,心智不够成熟,道德认知水平不足,极易受到不良网络的影响。因此,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育引导作用”。

1.1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8%,较2023年底新增网民74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交、生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成为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其网络道德行为也成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对于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至关重要[4]。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把“德”放在首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5]

1.2 推动高校网络育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中共教育部党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网络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强调推进网络教育,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网络文化已经成为育人新场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变量。道德引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灵魂,高校作为知识传播、文化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特殊场域,应抓住时代契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把网络空间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新课堂,培养具有道德担当和历史责任的时代新人。

1.3 构建网络文明社会的必要举措

网络文明是网络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时代进步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根本标志。“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以及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党的二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生态重在综合治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以道德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引导师生在网络空间中辨明是非、理性表达,激发其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

2 道德困境的多维分析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网络道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方的重视和合力下总体呈现出良好态势,但仍存在困境。

2.1 主体维度

2.1.1 教育者引导缺位

观念上,许多教育者仍采用“课堂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仍以课堂讲授、文件学习等传统方式为主,多以“管理者”姿态出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建立平等对话,道德教育缺乏亲和力和影响力。内容上,把网络道德简化为“禁止性规范”,如禁止侵犯他人隐私、禁止发表不当言论,忽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特征,并且对网络伦理、网络暴力、数字公民责任等深层次议题反应迟缓。方式上,依赖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缺乏新媒体技术运用,未能有效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缺乏适应网络教学的能力。

2.1.2 受教育者网络素养不足

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接收者和传播者,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其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网络的匿名性、随意性、虚拟性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传播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恶意诋毁和攻击他人、发表不当政治言论、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抄袭和学术不端、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炒作色情低俗内容、发布违背公序良俗的信息等网络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2.2 载体维度

2.2.1 算法推荐强化价值偏见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社交媒体平台、资讯类APP等为主要载体,这些载体借助算法推荐技术来分析学生浏览、点赞、评论等历史数据,精准判断大学生兴趣偏好,进而将大量相似内容推送给大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陷入单一信息源的困境,困于信息茧房。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算法推荐使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高度同质化,缺乏多元视角和观点,导致认知窄化和价值固化。

2.2.2 短视频弱化价值认同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形式,以其简短精练、直观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热点。以抖音、B站、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平台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情感交流的新舞台。但同时,短视频的泛娱乐化、同质化和去思维化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短视频播放以秒为单位,以碎片化的方式将海量信息即时输出,内容呈现泛娱乐化,部分学生崇尚“娱乐至上”,价值取向日趋庸俗化。

2.3 环境维度

2.3.1 国际网络意识形态渗透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同时,也催生了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为境外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便利,不断挑战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实行渗透。政治上,实施“和平演变”,西方媒体精心设置议题,散布对华负面舆论,恶意炒作,对我国政府工作横加指责,抹黑中国形象。文化上,大肆宣扬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干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弱化国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经济上,通过资本控股互联网企业,全面监控全球金融数据,利用互联网干扰和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2.3.2 商业资本侵蚀

随着互联网深度嵌入高校,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99%,而商业广告在网络内容中的占比上升至30%以上。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愈发复杂。流量经济驱动下,商业资本以赞助、知识付费、网红营销等形式深度介入高校网络空间,高校媒体为追求点击量而迎合算法偏好,教育异化为商品交易。商业资本的侵蚀不仅导致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学术讨论的娱乐化,更动摇了教育场域的道德根基,弱化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模糊是非边界,陷入功利主义漩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价值虚无主义危机。

3 网络道德引领机制的构建路径

鉴于此,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引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1 教育引导机制

3.1.1 显性教育

显现教育具有直接性和明确性,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递网络道德规范。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网络道德与法治”等一系列必修课程或“网络社交礼仪”等特色选修课程。除开设专门课程外,还应将其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网络道德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化培训和进修活动,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1.2 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网络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与行为模式。高校应整合资源,依托学校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打造独具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营造浓厚的网络道德文化环境,实现文化浸润。与此同时,网络道德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也必不可少。高校可以结合网络热点和学生兴趣点,开展网络道德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道德新风。

3.2 内容生产机制

3.2.1 打造优质校园文化IP

校园文化IP作为一种创意性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多样化的IP形象结合在一起,在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IP内涵包括校园文化IP形象、校园文化IP构建和校园文化IP呈现。高校深入挖掘其历史传统、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提炼出诚信、责任、奉献等道德价值,赋予其独特的外观、性格和行为特征,使其成为主流价值的代言人,塑造具有独特道德特质的校园文化IP形象。接着围绕校园文化IP形象,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故事的始终。最后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将校园文化IP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形式呈现出来,以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将道德教育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

3.2.2 用户生成内容智能审核过滤

用户生成内容(UGC)也被称为用户创造内容,泛指由用户所创造的、发布在公众所能看到的公共网络或平台上的内容,涵盖了简单的评论式和问答式内容以及图片视频类和音频直播类内容。互联网技术推动UGC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内容低俗化、语言暴力、隐私泄露等道德失范问题也不断涌现。首先,应建立一套涵盖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和校园道德规范的审核标准,确保UGC内容符合道德要求。其次,采用技术过滤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先由智能算法初步筛查,拦截明显违规信息,然后进行人工复审。最后,鼓励师生参与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审核体系。

3.3 评价反馈机制

3.3.1 “信用积分+素质测试”双轨驱动

高校需要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算法,从网络行为基础规范、积极贡献和违规惩戒维度来制定网络信用积分标准,从网络伦理、文明礼仪、社会责任维度来设计网络道德素质测试内容,将抽象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积分指标来量化学生的网络行为。依据积分形成个人网络信用档案,将信用和测试积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与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挂钩,激发学生自觉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形成以评促改、以测促学的良性循环,实现道德引领的内化与深化。

3.3.2 “榜样示范+自我批评”双向激励

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平台多渠道,精准挖掘榜样,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道德风采,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网络道德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我批评的负向约束作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就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和有效性等定期开展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组织开展线下主题班会、座谈会等活动,鼓励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审视和剖析自身的网络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引发内心反思,明确改进方向,打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网络生态。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2]刘瑞,蒋笃君.略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及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4):124-128.

[3]谷永鑫,张瑜.论网络空间的道德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83-87.

[4]黎妍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及其优化路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4.

[5]丁永刚,田雨潼,聂陈红.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与对策探析[J].新西部,2024,(12):178-182.

    参考

    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刘瑞,蒋笃君.略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及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4):124-128.

    谷永鑫,张瑜.论网络空间的道德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83-87.

    黎妍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及其优化路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4.

    丁永刚,田雨潼,聂陈红.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击与对策探析[J].新西部,2024,(12):178-18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