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探索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独立判断和创新表达的能力。本文从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出发,分析小学生思维特点,探讨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体现,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文本深度解读、多元表达、课堂互动等多种有效策略,并结合教学案例加以验证,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思维能力是人类最基本、最核心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重要支撑[1]。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期”。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理解、分析、判断、归纳和表达的思维过程。因此,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2]。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重语言知识、轻思维过程”,“重结果呈现、轻思维训练”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表达等能力的培养[3]。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它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与深度,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分析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语文教材特点和课堂教学案例,系统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旨在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指导。
1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及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前提。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关键期,因此,语文教学应主动契合这一阶段学生思维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4]。
1.1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其思维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1.1 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初步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念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更容易理解具体的情境和事物,而对一些抽象的情感或哲理性内容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应善于借助图像、动作、语言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看得见”的内容中逐步形成“看不见”的思维能力[5]。
1.1.2 逻辑思维逐步建立,但仍需引导。
小学生开始具备简单的推理和归纳能力,能够对文本中的事实和情节进行初步分析,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推理与概念构建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思维引导路径。
1.1.3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具有开放性。
这个阶段的学生愿意表达、善于发问,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思维训练的“黄金时期”。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1.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掌握,忽视思维品质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围绕“识字、写字、理解课文、背诵默写”等传统教学目标展开,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不够。多数课堂教学仍局限于教材文本表层的讲解和机械训练,缺乏思维深度与张力。
1.2.2 课堂提问多停留在低层次认知水平。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谁、什么、在哪里、怎么了”这一类的回忆性、事实性问题,鲜有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的问题。这种“低层次—低参与”的教学提问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空间。
1.2.3 教学活动单一,缺乏思维拓展机制
语文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调,如“听讲—提问—作业”的传统流程占据主导,学生缺乏讨论、探究、合作、表达的机会,不利于多样化思维路径的形成。即便有课堂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组织与思维引导。导致课堂教学碎片化、浅层化。
2 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体现
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多种维度的体现,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方面。
2.1 逻辑思维能力:在文本分析与结构把握中体现
逻辑思维是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文章的结构层次,逐步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说明文《太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说明,运用了哪些说明顺序,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在结构和逻辑链条。
逻辑思维训练还体现在语言表达训练中,如组织作文结构、分条陈述理由等,都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直观体现。
2.2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想象表达与语言创新中体现
语文学习是最适合激发创造力的领域之一。语言的表达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续写、改写、仿写等形式,进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言输出。
例如,在教学《龟兔赛跑》之后,引导学生续写“龟兔第二次赛跑,这回兔子 吸取教训”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语言表达欲望。又如,在作文训练中采用“逆向思维”“角色转换”“多结局创作”等策略,也能极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写作,还体现在朗读的个性化表达、对文章多种解读的包容性,以及将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的能力上。
2.3 形象思维能力:在语言感知与情境体验中体现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生动的表象进行认知和理解的方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借助画面感、比喻、感官描写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具象的语言感知。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朗读、想象、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联想力。
形象思维的发展是学生理解文学语言、感悟美感、体验情感的重要基础,是语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前提。
2.4 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多角度解读与开放性表达中体现
发散性思维指从一个问题出发,联想到多种可能性,是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计和自由表达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路径。
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教师可以提出:“小女孩为什么卖火柴”“小女孩见到奶奶了吗”,”“小女孩怎么死的”等多个角度展开想象与表达,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和表达。
作文教学中,标题为《那一刻,我真……》的半命题作文,同样具有极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内容与情感,锻炼他们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并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3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探索
在明确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和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表现后,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探索系统有效的教学路径,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路径。
3.1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一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往往比直接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思维的深入发展。
具体策略:
3.1.1 设计层级性问题,从记忆型过渡到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型问题。
3.1.2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1.3 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本逻辑,提升条理性思维。
案例示例:
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问题一:“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基础了解)
问题二:“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闰土的勇敢和能干?”(分析归纳)
问题三:“闰土成年后为什么变了?”(探究原因)
问题四:“你对闰土的变化有什么看法?”(评价拓展)
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还形成了独立判断和情感共鸣。
3.2 深入解读文本,提升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文本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载体。教师应善于“咬文嚼字”,挖掘语言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思考,在比较中概括,在联系中拓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与综合能力。
具体策略:
3.2.1 精读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
3.2.2 通过人物分析、情节梳理、结构剖析等方法深入文本。
3.2.3 借助对比阅读,拓展思维深度与文本理解广度。
案例示例:
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你想,他们会怎么想呢?”这一句展开分析,通过推测人物心理、补充对话、设想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合理推理,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3.3 多样化表达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语言表达是思维输出的形式,表达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通过写作、讲述、改编、绘图、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发展。
具体策略:
3.3.1 设计多种类型的表达活动,如改写、续写、仿写、角色扮演等。
3.3.2 鼓励学生用“图、文、声、影”等多种形式呈现思维成果。
3.3.3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构建表达内容。
案例示例:
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教师设置“巨人应该不应该拆掉围墙”的辩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搜集论据、陈述观点、回应质疑,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4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落实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之中。以下通过一个具体课例——《小摄影师》教学实践,详细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发展多维度的思维品质。
案例名称:《小摄影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4.1 教学目标设定(突出思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摄影师的严谨态度和崇高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提取人物性格信息的能力。
思维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分析、同理推理、批判评价等多种思维方式理解人物行为,提升文本思维深度。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尊重职业、敬畏艺术、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4.2教学过程设计(突出思维训练路径)
4.2.1 创设情境,激活形象思维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营造直观情境,引导学生从具象出发进入文本。
实施过程:
(1)教师出示一张“摄影师在街头专注拍照”的照片,提问:“你从他的眼神和姿势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引发关于“专业”“认真”等关键词的联想。
4.2.2 层层设问,引导逻辑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训练分析与推理能力。
核心问题链:
“摄影师在给谁拍照?”“他是怎么做的?”
“你觉得他为什么不急着拍?”(引导学生发现:摄影师非常注重构图和角度)
“摄影师对小男孩说了哪些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男孩,你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思维价值:在层层推进中训练学生的因果推理、人物心理推测与细节分析能力。
4.2.3 角色带入,促进批判与同理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人物行为,发展批判性与同理性思维。
教学活动:
教师设问:“有人说摄影师太严肃,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在传授最宝贵的经验。你支持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 → 全班辩论 → 教师点评总结
思维价值: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人物行为,既能锻炼评价能力,也能增强情感认同。
4.2.4 表达拓展,激发创造性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表达任务,鼓励学生个性化输出,发展创造性思维。
写作任务:请续写这篇文章。
辅导策略:
引导学生围绕“地点”“情感变化”“获得启示”等方面构思情节和语言。
思维价值:激发想象力和创作力,让学生在再创作中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双重输出。
4.3 教学成效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发现学生在本课中呈现出以下思维发展特征:
主动提问显著增多:学生能提出个性化问题,如“摄影师有没有可能是个孤独的人?”
写作富有情感与创造力:续写作文中,出现多个独特情节设定与真挚感情表达,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5 结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从知识本位走向思维本位,在课堂设计中引入多样化的策略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索和表达的机会。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路径探索[J].语文课内外, 2021(2):46-46.
[2]张晓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谈[J].东西南北, 2017, 000(024):P.434-434.
[3]张姣.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7):124.
[4]王翠玲.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 中小学教师培训 1(2003):41-42.
[5]殷卫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2(9):25-27.
如何引用
参考
孙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路径探索[J].语文课内外, 2021(2):46-46.
张晓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谈[J].东西南北, 2017, 000(024):P.434-434.
张姣.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7):124.
王翠玲.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 中小学教师培训 1(2003):41-42.
殷卫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2(9):25-27.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