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满族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研究

作者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分析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揭示它在技术应用、资源整合、传播推广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数字化保护方面虽已搭建起基础框架,但仍存在基础薄弱、应用层次较浅、传播主体单一且内容同质化、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面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通过资金专项扶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数据安全保障、文化内涵精准传播以及制度完善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策略,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的转型赋能,给它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明确的实践指导。探索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其在数字化浪潮中绽放新的生机活力。

1 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1.1 数字化初见雏形,但基础薄弱

当前,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已搭建起基础框架。在技术应用领域,高清影像记录、三维动作捕捉及数据库建设等技术手段正逐步落地应用,成功完成标志性项目的数字化建档工作。

从项目覆盖现状来看,满族传统体育数字化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态势。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项目,数字化覆盖率较高,已初步实现项目动作、规则、文化背景等多维度信息的数字化存储;而小众项目,数字化进程相对缓慢,数字化率较低;在资源整合方面,政府部门、高校、文化馆、民间团体等多方主体都在积极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各主体间的数字资源相互独立,形成了“数据孤岛”现象。

1.2 数字化应用处在初级阶段

满族传统体育正逐步踏入数字化进程,不过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满族传统体育数字化成果主要以数字博物馆中的图文展示,以及多媒体展示屏上的简单静态电子化内容呈现。这些成果实现了基础信息的数字化,使得满族传统体育的部分资料得以在数字空间留存与展示。

从发展趋势来看,与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利用AR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融合互动的先进实践相比,满族传统体育在交互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教育领域,满族传统体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学校体育课程和社区教育中,现有数字化尝试多为碎片化视频教学,缺乏系统性与互动性的课程设计。

1.3 数字化传播主体不足且内容呈同质化趋势

在数字化传播领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正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便捷的操作模式以及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成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主流阵地。从内容创作现状来看,满族传统体育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呈现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特征,大量视频集中于比赛片段展示,而技术解析、文化内涵阐释等深度内容相对匮乏;在传播主体方面,当下民间爱好者构成了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参与度较低,使得传播内容在专业性和体系化建设上存在不足。

1.4 政策专项性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体现在满族传统体育方面尤为明显。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但针对满族传统体育的专项细化方案长期缺失。 另外,政策宣传推广层面同样存在明显短板。当前,满族传统体育从业者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普遍较低,部分从业者甚至完全不了解政策内容与扶持方向。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政策红利难以有效释放,从业者无法借助政策支持解决发展中的资金、技术等实际问题。

1.5 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数字化发展来看,辽宁、吉林等满族主要聚居区的数字化进展较快,黑龙江、河北等地的同类项目则因各种条件限制进展缓慢,数字化程度明显落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与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地区的高校凭借地缘优势和文化认同,在满族传统体育数字化研究方面投入较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团队和成果积累;南方高校的相关研究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2 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多维困境

2.1 技术与资源双重挤压

满族体育文化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基础资源匮乏和技术应用壁垒的双重挑战。资源匮乏与技术壁垒相互强化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制约了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深度和可持续性。根据《2023中国体育非遗数字化发展报告》有超过72.3%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年度数字化专项资金不足10万元,资源分配失衡使辽宁满族珍珠球VR项目等关键工程被迫中断。在技术落地层面问题更为突出,吉林乌拉满族乡的调研数据显示仅有14%的地方文化机构掌握3D动捕技术,而既精通“蹴球”“赛威呼”等满族传统体育规则又具备Unity引擎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全国不足20人,这造成了VR、AR等技术难以本土化适配。

2.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失序风险

在推进数字化采集过程中生物信息泄露与文化资源滥用构成严峻挑战。2023年延边满族弓弩训练基地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导致500余名传承者与参与者的运动姿态、生理指标等敏感数据被非法交易,迫使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紧急叫停三项数字化工程。这一事件反映出当前满族体育数字化中隐私保护机制缺失;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暴露系统性治理缺位。这件事的深层危害在于严重侵蚀了文化持有者对数字化手段的信任基础,加剧了文化持有者对体育数字化的抗拒心理,从源头上阻碍了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

2.3 文化内容数字化的错误传播

满族体育通过数字媒介传播时文化符号的误读与内涵的简化成为了核心痛点。例如,手游《踏雪行》将满族女性传统项目“雪地走”的厚底鞋、旗装等元素替换为日式樱花纹样与木屐。造成了85%的用户将它误认为日本文化,严重扭曲了“在冰雪中稳健行走”的文化本意。这种失真源于数字创作中的文化表层化处理,本质是创作主体对满族传统体育精神内核的忽视或浅薄解读,使得传统文化沦为缺乏深度的视觉快消品。

文化内容的错误传播会进一步放大内容危机,文化的本真性与现代传播语汇没有有效融合导致内容缺乏吸引力与共鸣感。蝉妈妈数据显示抖音平台带有“#满族体育”的标签视频平均推送量仅为“#民族舞”标签的1/7。算法歧视的背后是内容设计与Z世代需求的断裂,传播过度强调了“原生态纪录”而忽视国风音乐、汉服等兴趣结合点,使得年轻群体难以产生共鸣。当满族珍珠球在短视频中被包装成“东北民俗奇观”而非展现其战术智慧的团队竞技时,传播已背离了文化传承的本真性诉求,而本真性的丧失削弱了文化价值,固化了人们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误解与刻板印象,使传播效果与传承目标背道而驰。

2.4 政策法规与社会认知的协同缺位

现在的社会现状就是法规滞后于技术实践,新兴数字文化资产的界定、确权、保护与维权机制仍然存在显著空白。现行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条例》并未覆盖体育类非遗,导致满族冰嬉的数字化申请因无明确归类而被驳回。北京体育大学学者张帆指出,“体育非遗在立法中的失位,使其在资金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中处于弱势”。沈阳满族摔跤的3D动态模型被商业游戏盗用后却因为缺乏专门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而状告失败(2024辽民终字第77号判决书),这无疑暴露出了数字文化资产保护的制度盲区。

从根源上来看,转型动力被社会认知的集体淡漠抑制。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与价值共识,数字化就是无本之木,难以获得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与社会各方的广泛支持。腾讯CDC调研显示仅23%的青少年能正确关联“珍珠球”与满族文化,大多数人会将其误认为蒙古族的“布鲁”或藏族的“押加”。

3 数字化时代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3.1 资金专项扶持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技术与资源双重挤压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基础资源匮乏与技术应用壁垒的双重挑战。对此,可以由相关政府设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鼓励社会上企业与个人参与资金筹集,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拓宽资金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来整合零散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降低项目发展成本。人才方面,相关高校可以开设满族传统体育数字化相关专业课程,在课程中融入非遗传承、虚拟现实技术等内容,培养出既懂得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3.2 满族体育文化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安全的保障举措

为有效化解满族体育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失序风险,要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对数据泄露问题量罪定刑,并加强全流程的风险监测,引入第三方进行监督。同时,可以开展对相关人员的数据安全培训,加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来更好地保护数据安全。

3.3 文化内涵的精准传播与差异推广

在借助数字媒介进行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当下,文化符号的误读与内涵的简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由专业团队搜集整合满族体育文化内容,建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资源库,并建立严谨的内容审核机制,在进行数字创作前深度调研挖掘文化内涵,避免用户的内涵理解错误。接着,可以在在打造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数字资源库的基础上,依托新媒体矩阵构建立体式传播平台,基于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定制传播策略,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受众的需求,以此来动态调整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3.4 制度完善与多元监管协同发展机制

在制度层面,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不够完善,这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形成阻碍。鉴于此,可以由满族聚居地的政府出台针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明确其发展目标和未来规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相关地区的文化和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的重视,完善监管细则,对其内容质量和文化版权等进行严格监管,保障知识产权,以促使市场良性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公众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开展“满族传统体育进社区”相关活动,通过开展数字课程及现实体验双管齐下,拉近群众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距离,培养兴趣与认知。

参考文献

[1]张晓慧,沈宇锋.辽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对联,2022,28(12):13-15.

[2]刘思佳,王益.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挑战与实践策略[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第六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下).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25:31-33.

[3]郝嗣伟.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5,29(03):15-22.

[4]国家体育总局.《2023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3.

[5]曲阜师范大学课题组.满族体育的嬗变与当代传承发展现状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6]姜娟.城镇化进程中满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与出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6):41-44.

[7]岳旭东,赵忠伟.新媒体视域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电大理工,2020(2):75-78.

[8]蝉妈妈数据研究院.《2024短视频平台民族文化传播数据报告》[R].厦门:蝉妈妈,2024.

[9]李志军,宋晓宇.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转型的实践路径探赜[J].青海日报,2024-05-30(理论版).

[10]刘丽娜,黄滨,高俊.基于SWOT分析的满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9):1-6.

[11]《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4)辽民终字第77号[Z]。2024.

[12]腾讯CDC.《Z世代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认知调研》[R].深圳: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2024.

项目课题:本论文系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珠韵传情—满族珍珠球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平台”(202512026053)与大连民族大学‘太阳鸟’学生科研项目资助项目

参考

张晓慧,沈宇锋.辽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对联,2022,28(12):13-15.

刘思佳,王益.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挑战与实践策略[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第六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下).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25:31-33.

郝嗣伟.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5,29(03):15-22.

国家体育总局.《2023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3.

曲阜师范大学课题组.满族体育的嬗变与当代传承发展现状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姜娟.城镇化进程中满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与出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6):41-44.

岳旭东,赵忠伟.新媒体视域下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电大理工,2020(2):75-78.

蝉妈妈数据研究院.《2024短视频平台民族文化传播数据报告》[R].厦门:蝉妈妈,2024.

李志军,宋晓宇.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转型的实践路径探赜[J].青海日报,2024-05-30(理论版).

刘丽娜,黄滨,高俊.基于SWOT分析的满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9):1-6.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4)辽民终字第77号[Z]。2024.

腾讯CDC.《Z世代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认知调研》[R].深圳: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20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