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现状、问题与提升策略

作者

摘要

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是学前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师资力量,其融合教育素养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调查广东省粤西地区公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知识、技能、接纳度(态度)等方面的素养,梳理普通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对特殊需要幼儿所采取的措施,梳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是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策划者和实行者,是促进特殊需要幼儿和普通幼儿共同成长的主体。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特殊需要幼儿接受的保育与教育质量。

我国在《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首次将“融合教育”一词在国家政策中使用。据统计显示,2013年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达到总数的51.86%。2019年该数据达到49.63%,6年来基本稳定在50%上下,这说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特殊需要儿童急需获得教育支持。2022年1月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在政策支持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但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融合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进一步发展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是时代发展所向。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正常幼儿一起接受保育与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要在幼儿园推广融合教育,切实完善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以及义务学校接受教育的渠道畅通。《“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即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英、美等国从专业价值、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对教师的融合教师素养进行培养与考察。国内研究者则是从专业理念(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或者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支持能力四个维度来研究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构成体系。

本文将通过调查广东省粤西地区公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知识、技能、接纳度(态度)的情况,根据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为幼儿教师更好地实行学前融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2 幼儿教师对待融合教育的实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调查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现状,围绕普通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和接纳度等情况进行了解,以便通过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助力幼儿园普通教师更好地接纳特殊需要幼儿及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因此,本研究对广东省粤西地区的公立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对其进行了分析,从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认知现状、技能、接纳度(态度)等方面进行现状解读。

2.1 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知识储备情况

2.1.1 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认识存在不足

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程度调查中发现,调查中所列举的十五类(国家标准)特殊需要幼儿的类型的提问中,59.7%教师表示对特殊需要幼儿有所了解,40.3%的教师表示自己从未了解过特殊需要幼儿。其中,对于学习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这四类,表示十分了解的幼儿教师分别有6.7%、6.3%、5.9%、5.9%,高于其他类特殊需要幼儿障碍类型。由此可见,在接受调查教师当中,绝大部分幼儿园普通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有过了解,同时也存在少部分幼儿园普通教师没有了解过特殊需要幼儿。虽然教师对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等障碍的了解较深,但对多种障碍、天才、视听觉障碍等的障碍类型了解较少。此外,有极少部分的幼儿教师对各种特殊需要幼儿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充分了解各类特殊需要幼儿的特点,但仍有大部分幼儿教师缺乏对特殊需要幼儿的了解与认识,这体现特殊需要幼儿含义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深入。正如调查者对特殊需要幼儿认知方面的提问时大部分教师表示,“有了解,但不是很清楚了解当中的事(病症),具体的怎么操作(教育)不是很清楚,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

2.1.2 教师对融合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存在不足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66.1%教师表示自己对特殊需要幼儿教育政策是不了解的,56.1%教师没有阅读过与特殊需要幼儿有关的书籍,68.3%教师表示自己未自学过特殊需要幼儿的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政策是不了解的,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学习过特殊需要幼儿的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处于被动接受的情况,究其原因,49.5%的教师认为精力有限,不知如何面对和教育特殊需要幼儿。在对广东省普通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中有典型的描述,如“我们班有41个孩子,别的班也有41个孩子,有时候会觉得人手不足而力不从心,我们也没有时间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2 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持有的态度(接纳度)情况

2.2.1 教师对不同特殊幼儿的接纳度存在差异

在了解特殊需要幼儿的基础上,幼儿教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需要幼儿的接受水平进行了排序。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平均综合得分在9分以上的是听觉障碍、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及情绪行为障碍等四类的特殊需要幼儿,说明教师对此四类幼儿的接纳度较高,而幼儿园普通教师最不能接纳的是社会性发展迟缓的幼儿,该综合得分平均在5分以下。其余的都表现在5-9分之间的接纳度,其中幼儿教师接纳度相对较高的是智能障碍、肢体障碍和病弱的特殊需要幼儿,皆在8分以上。

由此可见,幼儿园普通教师缺乏对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由于缺乏对特殊需要幼儿深刻的了解,幼儿园普通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度呈现不同,差别较为明显。这也证实了研究者所说的影响教师对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缺乏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2.2.2 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度分析

根据频数分析显示,被调查幼儿教师中,61.2%教师表示接纳特殊需要幼儿随班就读,38.8%的教师表示不能接纳特殊需要幼儿随班就读,78.5%的教师同意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有21.5%的教师不同意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其中,在影响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接纳度的因素中,有65.2%的教师认为是幼儿园相关设施设备不足,62.7%教师认为配备人数不合理,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还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是自身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不足、相关的教育政策不完善和相关的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可见,大多数幼儿教师认同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特殊需要幼儿进入普通班级的仍存在不愿意接纳。调查显示教师不愿意接纳特殊需要幼儿随班就读的主要因素有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条件和设施不足、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对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不足以及相关教育政策和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善。同时,除了幼儿园内部的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特殊需要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沟通频率和态度也是影响幼儿园普通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接纳度的重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有部分特殊需要幼儿的家长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特殊对待而不配合老师进行调查与交流,甚至采取恶劣态度。

2.2.3 幼儿教师融合教育技能具备情况

个别化教育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是评估幼儿教师融合教育专业水平的关键要素,教师作为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融合教育开展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融合教育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61.5%的教师表示没有对特殊需要幼儿实施个别化教育,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面对和教育特殊需要幼儿。

从幼儿教师与特殊需要幼儿相处的情况看,只有17.4%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与特殊需要幼儿相处得非常好,41.8%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与特殊需要幼儿相处得比较好,38.5%的教师不能确定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情况,2.4%的教师认为自己与特殊需要幼儿相处得不好。从幼儿教师对自己与特殊幼儿相处情况的判断看,高达80%的教师没有把握能与特殊需要幼儿友好相处,这说明绝大部分的教师是没有掌握和特殊需要幼儿相处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技巧的,即普通教师学习和掌握的融合教育技能有限。

总的来说,面对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每位幼儿教师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还问及教师认为实施特殊需要幼儿教育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时,42.7%的教师认为具备师资力量,16.4%的教师认为具备充足的设备支持,15.5%教师认为改变家长观念、接纳特殊需要幼儿。由此可见,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体制仍然是缺乏的。先进的融合教育资源设备和师资是推动融合教育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援条件。在幼儿园中首先是设备支持不足,由于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师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设备对特殊需要幼儿开展教育。其次师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园内外的培训不足,目前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的整体素养都较低,这体现在师资力量上,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这块是比较薄弱的。除此之外,还缺乏社会上的帮助,例如教育局的协助支援以及地区的医疗机构提供的支援。

在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年)第十六条提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类别和分布情况,统筹规划,优先在部分普通学校中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 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及专业人员,指定其招收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在普通学校中建立资源教室。在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援体系中,资源教室更应该是支援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资源教室作为专门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适合其需要的个别化教学场所,资源教室的设立可以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幼儿在适应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化问题,同时也能促进提高教师专业融合素养,减少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家长咨询支援的依赖。

3 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策略

3.1 提高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宣传和推进融合教育,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派出优秀人才进行援建的工作,这样的旗帜特别鲜明,也是能够看出在融合教育实施道路上,确实有不少人出谋划策。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在这鲜明的旗帜的指导下普通幼儿教师即使认识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这时政府应该发挥执行的强制性,要求普通幼儿园教师必须遵守和顺应相关法律与接纳特殊需要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并开展融合教育。政府权利的强制性手段在提高效率方面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并且在政府权力强制性运行推动下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可以在前期宣传并强制普通幼儿园教师对融合教育接纳,到后期普通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和融合教育得到知识、技能的加深了解,接纳度的提高,对融合教育形成一定的自觉性和惯性后政府便可以慢慢减少政府的强制性,以此提高普通幼儿园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

3.2 加强学前准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

学前准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素养需要构建多方协同培养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应形成联动体系,从扩大融合教育师资储备和优化师资培养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在政府层面,教育部门可统计各地需要的融合教育老师数量,和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开设公费师范生项目,专门培养融合教育教师。在师范院校层面实现双向融合。其一,在幼教专业里加入特教课程,在特教专业里加入幼教课程;其二,在学前教育或特殊教育专业下增设融合教育方向,重点培养师范学生的教育融合和实践能力;其三,安排师范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学习如何观察和帮助特殊需要幼儿。在实践层面,要求实习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制定特殊需要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并深入一线,通过自己带班,逐渐掌握融合教育的具体方法。简单而言,是从招生培养、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践全方位入手,提升未来学前教育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

3.3 加强幼儿教师学前融合素养培训力度

专业化融合教育师资团队是保障幼儿园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组建教研小组,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协同学前教育资深骨干教师成立教研组,针对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讨论,通过案例分析、集体备课等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升教育教学。其二,整合教育资源,建议长期合作机制,引入专业支持。通过定期邀请特教专家来园指导,与高校特教专业达成合作,协同开展课题研究,接收特教专业实习生,开展培训等方式为教师融合素养提供专业支撑。其三,与其他幼儿园跨区域建立协作网络,加强园所交流。通过案例学习、成果展示、座谈观摩等形式,提升自身对融合教育的专业认知和情感接纳度。其四,注重实操培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操作演练等方式,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真正掌握融合教育的教学方法。

3.4 完善家园共育体系,提高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知

为了特殊需要幼儿顺畅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得到高质量的服务与指导,幼儿园通过完善家园共育体系的建设,提高学前融教育相关主体的家长认知,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多方合作体系,为特殊幼儿提供教育教学的人文环境支持。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幼儿教师觉得幼儿哪些方面发育不全面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家长得到他们的支持,打消家长的“孩子长大就好了”“不需要治疗”“我的孩子没有病”等错误观念,导致幼儿错过最佳治疗和干预时期。

参考文献

[1]王薇,程春,具孝珍,等.学前融合教育经历时长对普通幼儿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9(6):58-68.

[2]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EB/0L].[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EB/OL].(2022-01-25).

[3]黄召格,拉毛草.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特殊幼儿教育实践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06):160-163.

[4]杨春英.河南省学前教育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1):52-53.

[5]杨正刚.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研究(1817-2022)[D].福建师范大学,2023.

资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 (大学生创新培育)【pdjh2023b0332】“普通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参考

王薇,程春,具孝珍,等.学前融合教育经历时长对普通幼儿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9(6):58-68.

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EB/0L].[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EB/OL].(2022-01-25).

黄召格,拉毛草.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特殊幼儿教育实践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06):160-163.

杨春英.河南省学前教育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1):52-53.

杨正刚.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研究(1817-2022)[D].福建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