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国际中文教学中“被…所…”结构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建议

作者

摘要

“被…所…”结构是汉语被字句的特殊形式,也是国际中文高级阶段教学的重点语法内容。由于该结构形式复杂、语义抽象,也是学习者汉语学习的难点。本研究通过语料库与案例分析,梳理该结构使用偏误类型,发现成因主要涉及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不当及教学因素。基于此,从汉外语法对比、规则讲解、策略引导、教学优化四方面提出建议,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参考。

在国际中文教育快速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指引教学的背景下,汉语被字句依等级呈现不同教学重点。“被…所…”作为七到九级高级语法内容,对学习者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深入剖析留学生对该结构的掌握情况,分析偏误成因并提出教学策略,对提升国际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旨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 “被…所…”句式的本体特征

“被… 所…”是汉语固定被动句式。“被”作介词引施事,“所”为动词前助词。如“这座城市被洪水所淹没”,“洪水”为施事,“所”辅助动词“淹没”,明确被动关系。李珊(1994)指出,该结构句法组合严格,“被”字结构与动词需紧密相连。吕叔湘(2003)强调,动词后一般不带宾语,如“她被气氛所感染”。“所”字用法有讲究,双音节动词前“所”可省,如“被歌声吸引”,单音节动词前则不可,如“风雪所阻”带文言色彩。语义上,该句式侧重表达主语受外力强制的客观影响,传递“非自主意愿”的被动感,如“他被命运所捉弄”。语用层面,其适用于新闻、学术、文学等正式书面语境,既能精准表意,又能以庄重表述增强文本严肃性,与口语被动句形成鲜明对比。

2 “被…所…”结构的偏误类型

基于HSK动态语料库,采用高级检索与字符串检索结合的方法,先同时检索“被”和“所”,再单独检索“被”,总共得到2461例,经筛选去除无效语料,最终得到56例“被…所…”结构的有效语料,56例语料,占总收集语料的2.2%,可以看出留学生对该结构的整体使用率偏低的问题。在56例语料中,偏误9例,偏误率16%,以下是对偏误语料的分析。

2.1 遗漏

(1)作为父母是上一代的人他们有上一代的学习生活经验与风俗家庭观念,这观念是有儒家思想在内包括五伦八德,也是我国传统美德,属于有教育性的教导,引导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也被世界各国所[L]称赞。

在例(1)“作为父母是上一代的人…… 也被世界各国(所)称赞”中,遗漏“所”字导致“被…所…”结构残缺。“所”作为助词,与“被”共同构成被动关系标识,缺省后难以明确“父母的观念”与“称赞”间的被动联系,影响语义完整性。

2.2 误加

(2)从一个在澳大利亚长大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青年人想谈恋爱,他们不会被男女分班的问题所{CC而}影响。

(3)我常常被流行歌曲所吸引{CD了}!

例(2)中“而”字属于多余成分,“被… 所”结构里,“所”后应直接接动词,误加“而”破坏了结构规则。例(3)“我常常被流行歌曲所吸引了”中,“了”字冗余,“被…所…”句式强调主语受影响的一般状态,“常常”已表惯常情况,添加“了 表示完成时态,与句式语义冲突,导致表意混乱。

2.3 误代

(4)可人的健康环境被一些吸烟爱好者所破坏{CC困扰}。

(5)不久的将来会有无数的人被流行歌曲所迷住{CC迷上}。

例句(4)“被一些吸烟爱好者所破坏{CC困扰}”中,将“破坏”误代为“困扰”。“破坏”侧重对事物造成实质损坏,“困扰”强调引发烦恼,替换后既不符原句表达环境受损的语义,也改变了句式表意。例句(5)“被流行歌曲所迷住{CC迷上}”,“迷上”虽与“迷住”语义相近,但替换后弱化了“被… 所…” 句式的被动强调意味,影响语义表达。

2.4 结构杂糅类

(6)我要进贵公司,利用经验产出新潮的服装,为{CC2被}消费者{CQ所}{CD受}欢迎。

(7)流行是一种时尚,现被人们所{CC受}欢迎的一种文化。

例(6)混用“被…所…”与“受…欢迎”,导致结构混乱。应删除“受”,改为“被消费者所欢迎”,以符合“被+施事+所+动词”的结构要求。例(7)在“被…所…”中误加“受”,应直接表述为“现被人们所欢迎的一种文化”,避免两种结构叠加造成的语义冗余。

2.5 成分错误类

(8)该书里有一段话使本人当时真真正正地被此所打动{CJbei},此话是“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人们还有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9)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育制度的模式似乎也逃不了被时代的巨轮所推动{CJ-zxy的命运},不断地被更新,改进,以便能获得更完善的教育制度。

例(8)对“被…所…”结构使用时存在具体成分表意不明的问题,正常来说“被”字引出施动者,“所”后常搭配动词等构成一种被动表达的格式,但此处“被此所打动”表意不清楚,“此”具体指代不明,且整个结构在语句中显得很突兀,因此需要明确此的具体内容。例(9)“被时代的巨轮所推动的”后面缺少中心语,使得“被…所…”结构表意不完整,影响了句子准确传达意思,在这里需要加上中心语强调“时代…的命运”。

3 “被…所…”结构偏误原因

3.1 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被… 所…” 结构时,母语语法规则常形成干扰。不同语言语法体系差异显著,以英语为例,其被动语态采用“be+过去分词”形式,与汉语“被+施事+所+动词”的特殊格式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致使学习者不自觉地将母语语法规则迁移至汉语学习中,错误类推句式结构,混淆语义表达,导致在使用“被…所…”结构时,易出现成分杂糅、结构混乱等问题。

3.2 目的语知识泛化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大量语法规则,在应用于新语境时,极易出现过度概括问题。对于“被…所…”结构,学习者掌握“被”字句及“所”字相关用法后,常将规则不恰当推广。由于未能精准区分该结构与其他句式,如“因…而…”的差异,学习者易在“被… 所…”结构中错误添加成分,进行不恰当类推,导致结构冗余或误用,从而出现语法规则与语义表达的错误。​

3.3 学习策略

3.3.1 简化策略

简化策略是语言学习中应对复杂结构的常用手段。面对 “被… 所…” 这一高级汉语语法结构,学习者因句法与语义理解不足,为降低认知负荷,常简化其使用规则。由于未掌握“所”字强化被动语义、衔接动词等语法功能,学习者多选择省略该字。这种处理虽减轻语言输出压力,却破坏“被+施事+所+动词”的结构完整性,造成句法失衡,削弱句式被动语义表达,影响语言交际的准确性。

3.3.2 回避策略

当遇到难以掌握的“被… 所…” 结构时,学习者多选择回避策略,转而使用熟悉的表达形式。对2461条语料的检索显示,“被… 所…”结构仅出现56例,占比2.2%,显著低于其他被动句式。作为汉语高级语法内容,其复杂规则导致学习者因掌握不熟练而减少使用,这不仅制约语言能力进阶,还影响正式书面表达的精准性。因此,教学中需加强针对性训练,提升学习者对该结构的运用能力。

3.4 教学因素

3.4.1 教材内容

教材作为语言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内容编排直接影响语法学习效果。在“被…所…”结构教学中,教材若仅罗列例句,不剖析结构、语义和使用场景,易引发理解偏差。部分教材既未区分该结构与普通被动句差异,也未阐释“所”字功能,使学习者难以掌握核心。此外,因未明确动词语法限制与施事对象要求等使用条件,学习者实际运用时易出现结构混乱。这种不系统的讲解,将制约学习者在复杂语境中准确使用高级被动句式。

3.4.2 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深刻影响复杂语法结构的掌握成效。在“被…所…”教学中,若教师单纯机械讲授规则,不结合语境练习,易造成学生理解偏差。缺乏与“被动态”“受… 影响”等被动句式的对比分析,会使学习者难以领会“所”字强化动作持续性的功能,无法区分书面语与日常被动句的差异,导致结构误用。同时,缺少单句到段落的阶梯式练习,也会致使学习者在判断动词及物性、明确施事对象时出错,影响句式运用的准确性。

4 针对“被…所…”结构偏误的教学建议

4.1 对比分析母语与目的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母语与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分析。不同语言的被动表达形式差异显著,是导致学习者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针对“被…所…”结构,教师应深入对比其与学习者母语相应结构在语法规则、语义传达和语用情境上的区别。教学时,通过例句展示与结构拆解,帮助学习者直观认识差异,避免因母语负迁移出现偏误,减少母语语法规则的不当套用。

4.2 强化目的语规则教学

4.2.1 精准讲解

针对学习者易出现目的语知识泛化的问题,教师需对“被… 所…” 结构进行深入讲解。该结构各组成部分均有特定语法功能与语义指向,教师不仅要明确“被+施事+所+动词”的基本框架,更需对“被”“施事”“所”“动词”逐一阐释。尤其要强调“所”后必须紧跟动词这一关键规则,通过大量正反实例,帮助学习者认识违背规则可能导致的成分残缺等偏误,从而准确运用该结构。

4.2.2 防止过度概括

汉语语法句式繁多且易混淆,学习者常因不恰当类推产生过度概括问题。在教授“被…所…”结构时,教师应主动对比普通“被”字句、“为…所…”等相似句式,通过丰富实例,从语义表达、语法运用、语用场景三方面剖析差异,明确“被…所…”结构的适用范围,帮助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精准选择句式,避免盲目类推导致的误用。

4.3 优化学习策略引导

4.3.1 引导合理简化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常采用简化策略,但不当简化会影响“被…所…”结构的学习。教师需明确告知学习者,语言简化应遵循原则与情境。针对“被… 所…” 结构严谨的语法特性,要重点讲解“所”字强化被动语义、维持结构完整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典型偏误案例,让学习者认识到随意省略“所”字可能导致语义不清、语法错误,从而规范使用该结构,实现合理简化。

4.3.2 克服回避心理

面对复杂易错的“被… 所…” 结构,学习者易产生回避心理,阻碍语言能力提升。教师可通过营造鼓励性课堂氛围,设计趣味化、多样化的练习与互动场景,引导学习者在轻松环境中反复实践。通过高频接触与使用,帮助学习者掌握结构规则,消除畏难情绪,逐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4.4 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4.4.1 教材内容优化

教材是汉语知识学习的关键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被… 所…”结构,教材需在列举典型例句的基础上,系统阐释结构构成、语义内涵与语用环境。同时,设计丰富多样的针对性练习,涵盖单项选择、句式转换、短文写作等形式,并结合案例分析,从多维度引导学习者掌握该结构,避免因内容不足导致学习困惑与偏误。

4.4.2 多样化教学方法

单一教学法难以满足复杂语法学习需求。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一方面结合语境教学,创设新闻播报、文学赏析、学术研讨等场景,让学习者直观感受“被…所…”结构在书面语境中的精准运用;另一方面运用对比教学法,将该结构与其他被动句式从语法形式、语义侧重到语用场合进行全方位对比,凸显其特性,深化学习者理解。​

5 结语

本研究聚焦现代汉语“被…所…”结构,剖析其“被+施事+所+动词”的构成、客观被动语义及书面语用特征。基于HSK动态语料库分析发现,该结构作为高级语法点,留学生使用频率低,存在成分遗漏、词汇误用、句式杂糅等问题。偏误成因涉及母语干扰、汉语规则类推过度、学习方法不当及教学不足。为此,文章从对比汉外差异、强化语法讲解、优化学习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议。鉴于本次研究语料有限,后续可扩大语料范围,深入探究不同母语背景学生偏误特点,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贾晓蕾.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2,(20):3-6.

[2]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李雅琴.对外汉语“被…所”结构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

[4]刘红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习得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宋文辉.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语言类型学特征[J].汉语学报,2024,(04):54-67.

[7]汪路遥.汉语中介语中“挨”“受”“被”的搭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参考

贾晓蕾.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2,(20):3-6.

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李雅琴.对外汉语“被…所”结构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刘红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习得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宋文辉.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语言类型学特征[J].汉语学报,2024,(04):54-67.

汪路遥.汉语中介语中“挨”“受”“被”的搭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