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
随着电商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缺口将达百万级。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呈现“守正创新”、“共性+个性”特色化路径及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然而,其实践教学面临校企合作机制不畅、课程体系滞后、教学资源不匹配、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体系设计,强化理论实践衔接,建立稳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并基于科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科产教”融合是指将科技、生产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技术创新及行业发展的一种方式。电子商务专业是信息社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转型升级的新产物,融合了“互联网+商务”两大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不断催生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全面变革引发了对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科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方向,也是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和体现形式。
1 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特点
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作为“工管融合、文理交叉”特色的典型新文科专业。具有鲜明的“技术+管理”的特点[1]。
1.1 守正创新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特点。
“守正创新”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特点,本质上是对专业根基的坚守与对行业变革的适应性突破的统一。这一理念在政策规划、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中贯穿始终。守正是锚,创新是帆;用百年商科理论解构新业态,以技术工具重构效率边界,这正是电子商务专业区别于传统商科的核心竞争力[2]。
1.2 “共性+个性”的特色化发展途径。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指出:“引导高校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开设专业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共性+个性”的特色化专业发展途径,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对区域经济差异、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核心策略,其本质在于以国家标准筑牢共性根基,以产业需求定制个性路径。既确保学生掌握通用的商科基础知识,又通过科产教融合实现“校地企”人才共育闭环。最终形成“国家标准不偏离、区域特色不雷同”的差异化专业生态。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因融合方式、途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造就了设置该专业的不同高校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3]。
1.3 注重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强化数据分析、跨境供应链、智能技术应用等能力融合。”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实战融通、构建动态能力矩阵,需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场景到评价机制进行系统性重构。电子商务专业面对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专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能力导向”的培养方向,专业建设要注重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思维交叉融合培养,以理工类实证主义和文史类逻辑思辨方法论构造知识体系,强调“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形成面向“复合型能力”而非“复合型知识”的培养方案,从而使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能适应电商领域快速发展变化的新需求,得到市场认可[4]。
2 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有实践课时的要求,开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还有很多学校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等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管理人才,实现产教融合[5]。
2.1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畅,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在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中,往往存在高校单方面积极性较高的情况。学校期望借助企业为教学提供软硬件及师资支持,但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考量不足。由于企业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其参与度普遍较低,导致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2.2 课程体系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
电子商务行业高速发展,但高校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却未能及时跟进行业动态。现有课程设置多偏重传统电商内容,而涵盖行业前沿、新技术及新业态的实践教学内容明显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脱节。
2.3 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与要求不匹配。
具体表现为:现有教学资源成熟度不足,教材缺乏针对性且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优质实践项目匮乏。在教学实施层面,实践环节常流于形式,部分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深度不足,且普遍缺乏支撑性的案例与实践项目资源。
2.4 师资力量实践能力不足。
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与模式快速迭代,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还需拥有实战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然而,当前师资多由理论型教师构成,普遍缺乏实际电商运营经验,导致整体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针对上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践行“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采取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课程规划及实践实训等方法,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管理运营过程相结合,使实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拓展人才培养新模式。
3 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科产教融合是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不仅可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全面培养,而且也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随着电子商务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通过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学业与企业对接”的培育目标,为企业、为社会提供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Figure 1.
图1: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目标:基于科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培养“本土化、高素质、复合、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为导向,通过整合原有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学习—企业实践—理论提升”的集成化、反馈式实践课程体系。
3.1 优化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要兼顾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两个维度进行构建,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特色实践、应用创新创业性实践。优化电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本土化、高素质、复合、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为导向,大胆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基于“认识-训练-能力”的递进式学习规律,并整合原有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分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实践四大模块。
3.2 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体系并与理论课程有效衔接。按照“认识-训练-能力”的递进式学习规律,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为破解校企融合中“校热企冷”、企业参与度不足的难题,需构建深度的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双方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具体举措包括:组建由校企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前沿经验与企业实战资源;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与实训基地;并建立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3.4 在科产教融合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结合00后学生的新特点,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特点相契合。通过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电子视听设备等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及时反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跨学科深度融合、科产教融合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学生找到兴趣点和擅长的领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科产教融合是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不仅可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全面培养,而且也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践行“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采取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课程规划及实践实训等方法,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管理运营过程相结合,使实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拓展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商务部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周李华,姜蕾.协同创新理念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ZS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1,(20):56-58.
[3]刘阳,杜松华,禤欣.新文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3,(24):120-122.
[4]徐海侠.新商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2,(16):48-50.
[5]刘军,华迎.新文科背景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02):87-95+127.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科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如何引用
参考
商务部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周李华,姜蕾.协同创新理念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ZS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1,(20):56-58.
刘阳,杜松华,禤欣.新文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3,(24):120-122.
徐海侠.新商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2,(16):48-50.
刘军,华迎.新文科背景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02):87-95+127.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