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陶子湖学校 , 中国

摘要

“双减”政策推行对初中语文教学设置了更高门槛,作业身为教学的关键延伸部分。创新设计成为落实“提质减负”必不可少的路径。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的实际状况开展研究,说明当前作业存在内容形式单调、与课堂无关联、缺少层次性和实践性等弊端。文章于分析缘由的基础之上,给出顺应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等策略。

引言

从“双减”政策实施之时起,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目标之一。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落实“双减”任务进程里承担着关键使命,作业绝非仅是课堂学习的延续,也是助力学生强化领悟、拓展才干的有效途径。然而,现阶段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还存在诸多不足,好比机械性重复、创新缺失、评价形式单一化,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业育人功能同样未能实现有效发挥。因此,怎样在“双减”背景之下优化作业设计,抬高语文教学的水准,成为教师不得不面对与攻克的实际课题。

1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整体概述

语文作业有着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的功能,它承接下课堂上的知识,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的成长[1]。伴随“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步伐,语文作业设计目标逐步由“布置任务”过渡到“促进发展”。作业设计需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展开服务,关注思维品质、语言表达及文化理解的多样发展。

创新作业设计需冲破传统“默写 + 练习题”的模式藩篱,更着重体现任务驱动、情境搭建与生活的衔接。例如,依靠“采访家人”“创编故事”“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形式的作业,燃起学生语文实践的兴趣火花;依靠“名著阅读分享”“辩论小稿写作”等项目化的相关作业,增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本领。语文作业设计要从“量的管控”过渡到“质的升华”,实现个性化、综合化、生活化跟趣味性的协调融合,促进“双减”政策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

2 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作业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当下初中语文作业内容多数存在重复程度高、形式单一的难题,绝大多数作业仍旧徘徊在基础知识背诵、默写与机械练习的范围里。例如,课后布置诸如“抄写词语十遍”、“仿写句子”、“完成同步练习册”的任务。该传统模式重点放在知识记忆与机械练习上,忽略了语文学科上语言实践及思维培养的本质核心。尤其是“双减”政策开始推行以后,作业的总体量下降,引发学生完成作业时新鲜感和挑战性的缺失,学习兴趣跟积极性随之走低。

2.2 作业与课堂教学脱节,缺乏系统性

现今有部分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时,不时采用“惯性化布置”途径,未把作业有效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体架构里,造成作业内容跟课堂教学目标不相符。例如,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文本理解与思维拓展上,可布置的作业却还是围绕字词句基础练习展开,未对课堂学习重点作进一步延伸。甚至有教师课后习惯随意布置试题形式的练习,未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实施整体安排,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后作业内容相背离。知识的迁移及内化被显著限制,缺乏系统性作业,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困难重重,对语文学习整体认知显得支离散乱。

2.3 作业层次不清,忽略差异化

在“双减”政策聚焦个性化教育与精准作业的情形里,不少教师还是沿用“统一设定、统一要求”的作业布置样式。不管学生能力处在什么水平,皆完成内容一致、难度等同的作业任务,未进行分层设计,忽视个性需求[2]。针对基础欠佳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作业极易引发挫败情绪,增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甚至产生敷衍对付的情形;若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话,此类作业未展现出挑战性,引起学习动力的欠缺,呈现“求知不饱和”的情形。

2.4 缺乏生活联系和语文实践

作为实践性极强特性的学科——语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将知识用到生活里,提升语言表达与社会认知水平。然而就目前作业布置情况而言,生活化跟语文实践的结合呈现薄弱态势,众多作业依旧被束缚在教材文本内容的复述与训练上,与真实语境失去关联。例如,鲜少有任务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记录生活、采访人物或是创作剧本,而且也鲜少布置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参与社会活动的任务。这种使课本跟现实割裂的作业,导致语文学习变得空茫而抽象,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成长有阻碍。

2.5 评价方式单一,反馈作用薄弱

初中语文作业评价时常把批改分数当成主要的参照依据,教师采用判别对错、打出分数的办法来结束任务,欠缺细腻反馈与过程指引。此评价手段看重结果却遗漏过程,难以切实唤起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更核心的一点是,多数作业欠缺个性化的点评反馈,像写作作业往往仅标注“内容平淡”“语言不通”这类笼统话语,学生不易从中找出改进的途径,学生彼此间缺少互评、自评这类评价环节,合作及共享的学习氛围未能营造好,作业变成孤立的包袱,而非成长的进程。单一评价体系还会对教师教学的调整以及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造成干扰,难以构建起积极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

3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策略

3.1 设计任务驱动型、多样化语文作业

在“双减”政策造就的背景环境里,语文作业不单单要“减量”。更应达成“质量优化”,为强化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教师需紧扣听、说、读、写这些核心能力。例如,布置兼具任务驱动性与多样性的语文作业,在阅读作业的实施里,不妨以图文结合、主题聚焦、批注评鉴等形式开展阅读,引导学生不仅是读通文本内涵,更需将独到见解表达,深化思维的层次。在写作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微写作、小随笔、情境续写等多样表达手段,如“给课文里的人物寄一封信”“为故事重新编排一个结局”这类,让写作洋溢情境气息与创新色彩[3]。在口语表达任务执行阶段,可引导学生融入课文角色扮演、家庭故事演说、语文朗读竞赛等活动中,拉紧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之弦,提升言语表达水平。该类作业凭借任务去驱动,重视互动协作与实践探索,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致,也能增进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助力“双减”政策落实、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招法。

3.2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语文作业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土壤,杰出的语文作业需贴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其在现实情境中运用语言、展现思想。教师可依照“语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理念,设计饱含生活体验感的作业任务。例如,结合季节的交替变动,引导学生去完成“借比喻描绘春天模样”“以第一人称记录春游点滴”等任务;到了节日节点,可布置“采访爷爷聊聊过去的春节”“写一篇春节趣事的专题报道”等项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安排“写一封感谢信”“模仿古人书写家书”等事宜。这类作业增进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交融,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拓展到真实场景里面,提高表达本领与人文内涵。将语文作业生活化,可赋予其更高的意义与情感价值,学生完成时的主动性与投入度更高,也能更透彻明白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

3.3 实施分层作业,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双减”政策倡导因才施教、精准教学之法,语文作业设计同样要体现出差异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程度、学习习惯和兴趣范畴,编排“基础+拓展”型分层作业,既保障学习有障碍学生的学习成效,又释放学优生的潜力。例如,阅读理解题可划分出“基础问答+深度思考”这两个层级,基础题目把焦点放在字面理解和信息抽取上,拓展题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大胆提出个人看法。可呈现“统一命题+自选题”两个维度内容,如针对同一话题设定多个写作切入点,使学生按需求抉择,诸如小组合作、菜单式作业、自主选题这类灵活形式同样能够契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4]。采用分层作业模式,语文学习愈发精准且卓有成效,可在同一课题达成“以低起点开启、获高程度提升、达宽范围覆盖”的教学成果,增强学生所获的充实感与成就感。

3.4 探索项目化综合语文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作业改革的核心不仅是“减量”,更要“提质”,其中“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正逐渐成为语文作业创新的关键路径。项目化语文作业聚焦于围绕某一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实施综合、探究与合作性质的学习任务,勉励学生在现实语境里发挥语文能力。这种作业形式不仅留意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习进程里能力的强化、态度的发展及价值的构建,贴合语文学科“实践性凸显、综合性颇高”的特质。

以“设计端午文化墙”这个传统节日主题项目作为示例,学生需分工协同,完成节日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梳理、版面的设计安排、美术创作活动、文案撰写工作以及成果的展示环节。此类任务把语文阅读、写作表达、美术设计与文化素养等多维度融合在一起,引发了学生综合思维与创意表达能力的激活。又如“校园采访稿拟定”“班级读书节策划筹备”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及写作的技巧,又提升了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理念与策划执行实力,达成了“边做边学,边学边用”的育人目的。

项目化作业穿透了传统“书面作业”的局限壁垒,突破语文学科课堂既有的边界,为学生安排了真实、完整又带挑战的学习任务。它可切实将语文与历史、艺术、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相融合,实现跨学科的深度求学,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相贴近。以完成一个完整项目为途径,学生除了获得知识外,还领悟到成果展现时的成就感与过程中的自主成长体验,全面强化了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可以说,项目化学习在语文作业中的探索,是实现“减负提质”、推动五育融合和学科育人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3.5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增强反馈实效性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既关联着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反馈,也关乎其认识,还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习惯[5]。伴随“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初中语文作业评价方式急需从传统的“对错判别”及“分数量化”,过渡到更关注学习过程与个体成长的多元、发展性评价。优质作业评价可帮学生清楚自己学习成效,还可有力唤起其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的自觉,以此促进语文核心素养不断进阶。

在具体实践期间,教师应搭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共同构成的评价体系,形成评价的封闭循环格局。例如,教师批改作文的时候,不应只写“语病多”“结构混乱”,需提供针对性显著、具有引导价值的个性化评语,如“你能结合生活经历去叙述,情感真切诚恳,是本次写作的突出优点”“建议尝试借助比喻等修辞增强表达效能”等,这般既认可优势,又有效引导改进。同时,能在作业里增添“我最满意的那道题”“写作中我的所学”“我有待进步之处”等自评板块,引导学生自我梳理学习所得,加强自我认知与反思水平。

同伴互评同样是多元评价中不可轻视的一环。在小组合作任务、展示型作业的阶段,教师可采用诸如“互评建议卡”“小组互评表”等形式,激励学生借鉴他人作品中的长处,给出积极有益的提议,增强审美鉴赏与语言表达水平。此外,还可定时开展诸如“作业展示角”“优秀作业分享会”等活动,唤起学生投身其中的感觉与荣誉感,构建起良性互动式的作业文化[5]。打造以激励为导向、聚焦过程、促进素养成长的作业评价办法,对构建更科学、管用的语文作业体系有积极作用。这不仅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害,也是达成“双减”目标、推动“提质减负”实现的有效途径。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应从“量”的控制向“质”的提升转变,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创新作业设计不只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更是构建高水平课堂教学体系的关键节点。教师宜坚守学科本位,聚焦学生的差异化,结合生活资源,积极开展对多样、任务型、项目化作业模式的探索,切实达成“减量不减质、提效又提质”的育人目标,助力“双减”政策在语文教学实施中不断拓展深化。

参考文献

[1]许青青."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电脑高手, 2023(4):1983-1984.

[2]黄纪钱.聚焦双减,创新作业——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探究[J]. 2024(10):190-192.

[3]魏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 2025(3).

[4]陈娜."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1):58-61.

[5]胡春红.简析"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C]//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三).2023.

参考

许青青."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电脑高手, 2023(4):1983-1984.

黄纪钱.聚焦双减,创新作业——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探究[J]. 2024(10):190-192.

魏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 2025(3).

陈娜."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1):58-61.

胡春红.简析"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C]//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三).2023.

作者简介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陶子湖学校 , 中国